【特色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成果总结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长期以来,高校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不可否认,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然存在教学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师生互动性不足、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教学实效性不高。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更好地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转化、知识体系向信仰体转化”,并最终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合格接班人,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在“川农大精神”的感召下,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本着“启发诱导,学生参与,双向互动”理念,力图在怎么教与怎么学的结合上进行创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导学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且更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创新教学模式。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学教学”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学教学”教学模式是秉承“启发诱导,学生参与,双向互动”的教学理念,以师生协同制定的“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指导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将“导”、“教”、“学”有机结合,以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性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 “导学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导学教学”模式体现民主性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劝导与被劝导、管理与被管理、上课与被上课的关系,学生被视为“改造”的对象,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导学教学”模式在学案的编制与导学过程中对民主与平等的强调,对于改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不平等性,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具体而言,教师只有本着民主、平等的教学原则,才能在学案的编制与教学环节的调控上,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过程性;在导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民主、平等学习氛围的营造,是激发学生创造意识和自主探究的前提。因此,教学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施行“导学教学”模式的外在条件。

2、“导学教学”教学模式凸显主体性

“导学教学”模式包括两种主体关系的辩证统一。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主体,即构成“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二是作为主体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把学案(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学案(教育资料)构成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导学学案的联结下,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使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观念,并指导学生的行为。

3、“导学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互动协同性

“导学教学”的整个实施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都为教育活动所吸引,共同营造一种具有建设性的交往互动协同活动。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围绕具体的问题情景,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给出自己的思考,通过思想碰撞最终达成一致。另外,“导学教学”模式虽然强调师生双向互动、平等对话,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丧失各自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较为成熟的主体,正是通过其主导性的发挥、组织和调控德育过程,启发、引导、促进学生德性的发展,使学生不甚成熟的政治道德价值观不断提升。

(二)科学构建 “导学”方案,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导学教学的载体是学案,因而学案的科学性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案必须紧扣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满足大学生探索社会问题的需要,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为此,我们在全校本科生中通过访谈、座谈等形式,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学校实际,大力开发以“川农大精神”为特色的校本资源,编制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案例。再结合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教学目标,化繁为简,抽出本质;其二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需要把握的基础上,由教学团队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与学结合、学与思结合、学习过程与结果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结合、知与行结合的原则展开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丰富和完善学案体系。其三开展学院层面集体备课,着力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等问题和各门思政课程之间的协同性问题。通过这三个步骤,有效解决当前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不强和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的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学教学”模式的方法和策略

作为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一种探索,“导学教学”教学模式的构建关键在于“抓住两个主体”“、贯彻‘导’与‘学’的统一”、“优化实施策略”和“营造一个环境”。

1、抓住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

在“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发挥好学生兴趣激发者、学生有序参与的导演者、对学生疑难问题进行疏导的引导者、对学生认知层次提升的点拨者、对学生行为与结果进行评判的评价者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应主动地勤修内功,完善自我,增强核心软硬实力。首先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彰显人格魅力,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核心软实力;其次,提升理论素养、优化知识结构、增强教育教学能力,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核心硬实力。另外,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主动性的体现对“导学教学”模式能否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主要是通过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表现出来的,当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自觉发生的,其需要在教师不断的引导、指导、诱导以及因势利导的帮助下,实现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从而实现两个“主体”的智慧共建、意义共生、精神觉解。

2、贯彻“导”与“学”的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强调教师正面引导的必要性,也凸显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内化的重要性。因此,在“导学教学”模式下,教师首先要找准问题,紧扣学生思想实际进行针对性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创造性的开发和挖掘“导学学案”内容,是决定“导学教学”模式优势是否发挥的关键因素。要做到“三贴近”,就必须以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抓手。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对各种思想和认识问题进行科学的概括分析和梳理归类,从中提炼出一些具有全局性、普遍性、深层次的问题,才能为“导学学案”的编制提供客观真实、全面完整的信息支持,使导学学案设计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本研究在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脉搏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实际,大力开发以“川农大精神”为特色的校本资源,做到“三贴近”,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上地气,让学生从身边实例出发,逐步真心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次,通过与学生的探究与合作,对于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本着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对这些问题作出有说服力、感染力的解答,对学生的先验知识和经验进行系统的拨正,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

3、优化实施策略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运用好的策略会更加优化学案的导学效果。因此,除了重视“导学学案”内容设计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外,还必须注重其外在的呈现形式,使形式更好的服务于内容,达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为保证“导学教学”模式的良好运行,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如问题情境策略、故事情境策略、活动情境策略、情感陶冶策略等多种教学策略的综合有效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积极性,凸显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营造整体育人环境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将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产生积极的互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倡导的价值理念相背离、抗衡因素的存在将极大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此,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营造一个全校上下,齐抓共管的整体育人环境,是“导学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不仅涉及课堂教学,也涉及学校校风、学风问题。因此,既要发挥教师的作用,也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实现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在全校上下真正树立起“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这种全员参与的育人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施行“导学教学”模式外部环境支撑。

(四)构建“多维复合”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试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不利于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围绕“导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不仅要检验大学生学习、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况,而且要考查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后其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情况。考核要体现在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既注重课堂教学,也注重课外实践,既考查知识和能力,也考查学习态度和行为情感。通过考评方式改革,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功能由简单的测评工具变为促进和强化学生学习、思考、研究的教育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核方式的改革还可以推动整个教学环节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转换,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成果的实施效果及创新点

(一)成果的实施效果

本项目改革研究在www.3700.COm威尼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广泛推广,在三个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一是本成果有关的教学研究文章已经分别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6篇教改论文。本研究在实践大力开发的“自然科学专家心中的马克思主义”和以“川农大精神”为特色的校本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学教学提供了真实的鲜活事例,这些做法在全国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学术会议上进行了多次交流,得到了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

二是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校级精品课程2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校级优质特色课程2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五门思政课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较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是本成果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基础,通过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与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相联系、继承优良教育传统与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相统一,积极探索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学生全员参与思政课社会实践,并提交社会实践报告和心得,学生满意度达到98%,充分表明对该种教学模式的认可。教师围绕“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申报成功3项省级教改项目、6项校级教改项目,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成果的创新点

在教学体系构建的论证中,我们秉承“启发诱导,学生参与,双向互动”的理念,使教学体系的建构能够真正着力于教学相长,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在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引领地位和作用,彻底摒弃育人的器物化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现知、情、意、行融会贯通的能力,提倡从学校特色出发,博学致雅,知行合一,科学发展。“导学教学”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1、实现了思政课教学中的“四结合”

思政课“导学教学”模式,解决了师与生、教与学、学与思、知与行有机结合的问题,有效改善了思政课教学中面临的针对性不强、学生主动性不够、师生互动性不足和实效性不高的问题。

2、教学效果评价凸显“多维复合”

“导学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既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的自我评价;既有团队的评价,也有成员间的相互评价;既有平时过程评价,也有期末结果评价;既有对其学的评价,也有对其思的评价;既有对其理论掌握的评价,也有对其实际能力提升的评价;既有对其知的评价,也有对其行的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3、有效解决了思政课教学资源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该成果在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脉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开发利用“川农大精神”、“自然科学专家心中的马克思主义”等思政课校本资源,增强了思政课教学资源的针对性,满足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使学生真心喜欢思政课。

作者:     2018/11/30(Top) 返回页面顶端
 
上一条:【教改项目】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主要瓶颈和解决方法研究
下一条:【成果申报】高校思政课“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版权所有 © 2018-2024 www.3700.COm|威尼斯(中国)官方网站 -Unique Platform 访问计数:

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电话:028-86291673

院长信箱:SAUmkszyxyyzyx@163.com    纪委信箱:SAUmkszyxyj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