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教研室2018年暑期社会实践考察报告


2018年7月24日早上七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研室在学院统一安排下从雅安出发,赴南京、上海、小岗村等地进行为期六天的实践考察。本次考察目的一为瞻仰悼念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在其逝世93年之际,缅怀先烈;二为参观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岁月的纪念之地,铭记历史的沉痛教训;三为见证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和农村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的发展成果,以此坚定我们对中国特色发展之路的信心与决心;四为参观共产党于艰难时局中召开重要会议的会址,以此牢记党的革命历史,牢记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此次考察不光是重走革命道路,铭记历史的嘱托,更是为了在中国繁荣富强的今天,能让我们牢牢记住我们曾经走过的每一段用血泪冲刷出来的艰难岁月,站在每一页沉重的历史扉页上,以坚定的信念,永不磨灭的意志和史无前例的信心与决心,不断向前,为中国永远不再受屈辱,为人民永远不再受苦难,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为世界永远和平安宁。这是我们作为教师,在自己首先身体力行做好本质工作的同时,必须传达给学生的精神和信念。作为教师,我们的初心,我们铭记历史,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捐献微薄之力的方式唯有培养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的当代青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7月29日上午十点,我们怀着无比崇高的敬意,从南京博物院出发,乘车前往中山陵拜谒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拥堵不堪的道路寸步难行,七月当头的烈日笼罩着这座长埋英灵的城,我们的车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终于“爬”完了这段不到六公里的“征程”。但即使烈日灼烧,汗如雨下,我们愿意用最虔诚最崇敬的心意去等待。想来革命道路是多么艰险难行,我们在如此和平的盛世年代只因车辆的拥堵便难迈开脚下的步子,何况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你要为世间众生从荆棘密布的荒野里、险象丛生的乱石岗上铺开一条重生之路。为创一个自由、民主、和平、繁盛的中国“虽九死而犹未悔”。先生不愧为一个时代的第一人,开创者。然而,革命艰险,道路漫漫,即便是今天,我们仍不可说革命已经彻底成功,中国发展还面临太多的问题,即便一个看似简单的交通拥堵问题却早已成为各大城市无法化解的一道难题。先生毕生奋斗,就是期盼中国成为“世界上顶富强的国家”、“世界上顶安乐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世界上顶享幸福的人民”。这一宏愿,我们还需在先生开创的革命道路上继续前行才可期盼终有实现的一天。

临近中午十分,我们终于走进了中山陵的梧桐大道,挥汗如雨的天气,悼念先生之人仍旧数不胜数,但却未听一人喊热。我们走过长长的梧桐大道,穿过博爱坊,登上20级花岗石台阶,走进陵门,门上赫然写着“天下为公”四个大字。

穿过陵门,登上33级台阶,在陵门背后第二层平台上便是先生碑亭,在这块大石碑的正面自右至左竖刻三行鎏金碑文:“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 继续走,从碑亭到先生祭堂,共有石阶339级,祭堂门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权”字样。这是先生一生的希望。这339级台阶象征当时国民党参众二院议员为339人,寓意每人作为一个台阶,将中山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其中的9寓意九州大同。充分展现先生精神永垂不朽,以及世人对先生功绩的铭记之情。整个中山陵,从博爱坊到祭堂,共有石阶392级,象征当时全中国的3亿9千200万人。以此象征先生心系苍生的情怀和志愿。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过392级台阶在祭堂缅怀先生。先生端坐,身着长袍马褂,高额广颐,手持一本长卷,目光深邃地凝视着前方,想来定是宏愿未达,忧虑民族前途,深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深沉遗憾。

我们在先生陵墓前瞻仰拜谒,先生一生伟业和付出,太多值得我们发扬。习近平在纪念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总结了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的四个点:

  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

  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

  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

  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曾经中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先生目睹满目疮痍的民族,水深火热的同胞,痛心疾首,悲愤交加,高喊“振兴中华”,“一息尚存,不忘救国”,誓言“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他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积极传播革命思想,为推进民主革命四处奔走、大声疾呼。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他愿“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四十余年,屡经挫折,疲于奔走,倍尝艰辛,但始终矢志不移,初心不改,无比坚定,为了“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坚信“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只要“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先生希望“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

虽然,由于社会条件的制约,中山先生奔走一生也未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弘誓大愿,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但他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他直到卧病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仍是“和平、奋斗、救中国”。他以毕生奋斗践行着他的誓言,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和执着追求。他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丰碑上永垂不朽。如今的中国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到了强起来,洗雪了民族历史上的屈辱和灾难,让中国人民过上了比较幸福安稳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能有如此成就,能日益走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必定是以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道路为起点为基业的,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孙先生功不可没。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孙中山先生同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合作,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把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艰苦奋斗精神并称为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是“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正像习近平所说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共产党人在他身前合作,身后承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驱除鞑虏,重建一个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新中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与时俱进,改革开放,日益走向世界,走上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完成了先生身前未竟事业,一来可告慰先生在天英灵,二来也终于达成贫穷屈辱的中国人民数年来心中所愿。中山先生的革命志愿被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接了过来。

回想1921年的那个七月,来自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以及包惠僧十三人,代表全国57名共产党人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此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当年的一个小渔村上海,已成为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在位于黄陂南路374号,原为法租界的一条梧桐大道边,我们可以看见当年中共一大的会址纪念馆。

现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革命历史文物展览中心,二是一大原址。纪念管一楼一间不足20平方的客厅里,就是我们党的诞生地!我们站在大厅里,回想起那段血雨腥风而又激情澎湃的峥嵘岁月,不禁为那些因民族大义而舍生取义的革命先烈肃然起敬。在那个时局动荡山河破碎的年代,中国共产党连完整顺利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时间和场所都得不到保证,为逃脱巡捕的搜查,会议开到中途不得不连夜转移到一百公里之外的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进行。革命征途漫漫,革命史亦是一部血泪史,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来之不易,是我们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怎能用这生命换取的革命果实谋取个人私利,安于现状只图享乐,无视历史的嘱托和教训。站在大厅,面对鲜红的党旗,似乎看见无数革命先烈在战火中挥洒的鲜血,它告诉我们要珍惜革命果实,不忘初心,铭记历史,牢记使命,要为中华民族复兴而不断奋斗,不断进取。我们站在党旗前,庄严宣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学习历史,学习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爱国家拥护党,有理想有担当,能学会忆苦思甜,知感恩,懂报答,有忧患意识,成为能真正扛得起民族未来与希望的青年。如此才算没有辜负这段来之不易的光辉岁月。

在上海参观完一大会址后,我们乘车前往浙江嘉兴南湖。南湖画舫,烟雨楼前,即红船,是中共一大会议后半部分的议程以及闭幕地点,是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1921年7月31日,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1人由上海转移到嘉兴继续会议的议程,来自各地的革命青年在南湖的一艘小船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湖烟波无声,见证了党的成立,见证了处于阴霾中的国家从此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与起点。红船代表的和向后人所昭示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是铸就党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与国家未来焕然一新。由于红船整修,我们无缘得见,我们站在停泊红船的湖边,大风吹起夹着江南温柔的雨丝,似乎暗示我们当年共产党人就是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刻在这艘小船上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中国共产党从此拉开了中国历史庄严的帷幕,新的征程新的希望由此起笔。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光明日报》上刊发5000多字的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系统阐述“红船精神”,认为“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他将“红船精神”的内涵高度提炼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随后,我们离开嘉兴前往南京,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正午的骄阳似火地笼罩着大地,大家心情格外沉重,这是一个我们谁都不愿到达但又绝不能回避的地方,这是一段我们谁也不愿提及却又绝不能遗忘的历史。该馆保持原地形地貌,建筑成一座纪念性的墓冢。右侧迎面是以多国语言镌刻的黑色大字“遇难者300,000”。 循院墙小径布列十几块小型碑雕,分别以《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胜利之墙》四部分组成,表现了劫难中的中国人民的形象。是全市遇难情景的缩影更是整个中国的缩影。看着这些碑雕和碑上的字:“我八十岁的老母快跟我逃命吧”,“1937年12月13日,绝灭人性的大屠杀开始了,手无寸铁的平民啊,逃难,是求生的唯一。”“寒冷、惊恐将这哭僵的孩子凝冻!可怜的宝宝怎知母亲已被捅死,血水,乳水,泪水已结成永不融化的冰…… ”心如刀割,那些战火中无情残酷的杀戮就在眼前重现,仇恨,怎能不仇恨,但仇恨不是所有,一个卑弱的民族,如何保护它的子孙不被屠杀。一个卑弱民族的人民,生命何其卑微何其不如草芥,生死都由不得自己。要想尊严而平安地活着,国家必须强大,人民必须团结必须抗争,青年一代必须有理想有担当。我无力为此处写下太多,灾难、屠杀、遇难者密密麻麻挂在冰冷墙壁上的名字,战火摧毁的茶馆、住宅

万人坑的累累白骨……日军掠杀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用刺刀和血划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馆内外,弥漫的是浓浓的悲痛、绝望的逃亡以及不屈的抗争,生与死,悲与愤的交织。正如吴为山在完成碑雕作品后,在一块高耸的石碑上刻下的一段碑文:“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手抚摩那三十万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我们追思亡灵,祭奠那段屈辱不堪的岁月,永不忘记,但我们仍可欣然告慰亡灵的是,我们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正如那红船精神一般的坚韧和执着,中国人民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我们绝不再重蹈历史的覆辙,珍爱和平,复兴民族。你看外面那宽阔的马路,林立的高楼,繁华的气象,皆是见证,逝者亦可安息!

中国艰难走到今天,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焕然一新的面貌绝不仅仅是城市,更有农村。就如那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的小岗村,也有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小岗人住上了新房,开启了新生活。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小岗从贫穷一夜跨进温饱。我们参观了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进一步了解了小岗从贫穷到温饱的发展历程。小岗地处算得上平原,便于机械化操作,然而小岗面临一大首要难题,便是缺水。十八位农民的红手印让小岗人解决了温饱却难富裕,几十年时间停滞不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饥饿是对现状的无能为力促使他们敢为人先,正如我们在村里拜访的其中一位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的一样:“建国前,农民没地没饭吃,建国后农民有地还是没饭吃,不甘心。农民就是种地为生的,没有地不行,有地不会种更不可能。不那样干不行。”当他们正式拉开改革开放序幕后,瞬间由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一跃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这不光是一个名号,在中国历史上更有着举足轻重的政治影响。也因此小岗尤其是小岗大包干十八位带头人此后在无上的政治光环下难免骄傲。我们在小岗匆匆走过,在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开的饭馆里吃了午饭,与其交谈了一番,对小岗发展艰难和一直面临的问题了解只能是九牛一毛。出于关切,查阅许多资料后才对小岗的问题有了一个大致的体味。小岗的问题绝不仅仅是环境、政治抑或人的单一因素。小岗发展艰难,靠他们当年按红手印分得的土地只能满足温饱,难奔小康,青年劳动力、知识分子都去外地谋生。有自然环境因素也有外界和自身因素。小岗人后来享受到的一切,水、电、住房等等几乎都是在政府和社会的帮扶资助下完成的,他们很难靠自己的奋斗和努力改变现状。曾经引以为傲的“小岗村”名号在四十年前一鸣惊人后似乎逐渐将小岗带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带着政治光环的小岗村不能后退,只能进步只能发展只能富强,它必须成为中国进步的标志,成为改革开放成果的标志;然而无论如何,农村始终是农村,刨去政治地位,小岗与中国其他农村并无二致,又因为此,它又不得不作了某些利益的附属品和牺牲品。手无寸铁的农民除了会按红手印,除了躺在当年“大包干”的功劳簿上等待财政救助,他们致富唯一的出路也只有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我们不否认小岗人的精神,但小岗发展的艰难不光是小岗的问题,更是中国许多问题的缩影,并非一个沈浩可以解决。是的沈浩的大无畏精神敢于牺牲精神一心为他人谋幸福谋发展从不为自己一丝一毫索取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一生膜拜一生。他把小岗当做自己的家,把小岗人当做自己的家人,无奈远离妻子女儿和九十岁的老母,扎根小岗六年,住在一间十多平米的房间里,带领全体党员、民众进行创业,私车公用,四处奔走筹资,为小岗建学校敬老院,修公路,引进大学生,招商引资,让小岗面貌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当我看到小岗人为挽留沈浩按下的红手印,我感动了但更觉于心不忍。当我看到小岗人要将沈浩骨灰埋葬小岗永远纪念按下的红手印,我内心里泪雨滂沱,这样的干部,中国是多些好还是少些好?但沈浩永远离开小岗了,带着他那未完成的要带着小岗人致富的夙愿永远地离开了,留给小岗的仍然是至今为止仍未解决的发展难题。我们走在小岗的村路上,宽阔的马路、俨然整齐的房屋,明亮宽敞气派的纪念馆,还有稀少的游客,路边一些零星的卖“特产”的农户,“气派”的小岗看上去不得不用“生气不足”来形容。并非说离开了沈浩的小岗难以支撑,而是一个地方要真正发展起来,必须自己学会造血,而不能依靠别人输血。但小岗并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没有名胜古迹、文化遗址,只有当年十八位农民按下的红手印成为小岗地地道道的唯一的特产。这样的小岗,一不能靠旅游、二不能靠农业、三不能靠工业,唯一能靠的便是因红手印而扬名的“小岗村”的招牌,但这招牌,如今对小岗人来说到底是福还是祸,我们不敢妄下定论。我瞬间明白,媒体铺天盖地延续四十年的政治宣传,用心良苦。若不如此,小岗的未来何去何从?然而政治的作用不是无限的,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小岗的发展,却不能是万金油,巨大的财政补贴并没有贴好小岗人生活的补丁,反倒挖下了吞钞的无底洞。我们不得不心存深深的忧虑,那些打着为小岗求发展旗帜的所谓企业家,进驻小岗租用土地,到底真能带领小岗人致富还是以小岗的政治地位意图国家财政的补贴?静心思索,我们看到小岗尚且如此,而中国又有多少农村多少偏远城市是没有政治光环的,他们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此行六天,许多地方匆匆略过,来不及深入考察,但收获颇多,感慨颇多,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斐然,问题也相伴而生。未来的路仍要一步一步走好走稳当,民族复兴的梦想不是敲锣打鼓响声震天的口号可以帮助实现的。我们充满希望但前路漫漫!











作者:黄佐毅     2018/09/05(Top) 返回页面顶端
 
上一条:“做好准备 迎新攻坚”基础课教研室召开新学期教研会
下一条:优标进课堂 让思修课更接地气
 

版权所有 © 2018-2024 www.3700.COm|威尼斯(中国)官方网站 -Unique Platform 访问计数:

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电话:028-86291673

院长信箱:SAUmkszyxyyzyx@163.com    纪委信箱:SAUmkszyxyjw@163.com